2008年1月29日星期二

CME 将收购 NYMEX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CME Group)和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本周一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双方正在就CME并购NYMEX进行初步洽谈。这标志着CME集团为大举进军能源、黄金、银和其他贵金属期货市场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CME集团表示他们计划出资约110亿美元,以现金加股权的形式并购NYMEX。根据洽谈的并购条件,NYMEX股东可以凭借每股NYMEX股票获得36美元现金以及0.1323股CME集团的普通股股票,较上周五NYMEX每股收盘价溢价11%。
双方同意采取30天的排他性谈判期限, CME有望继续保留在纽约的交易场所,潜在的交易可能还要求NYMEX在并购交易结束前,回购816个该交易所的会员席位,回购总额不超过5亿美元。
此前有关两家交易所可能合并的猜想早已经屡见不鲜,全球交易所通过合并和削减成本来提高竞争力的压力已经与日俱增。CME集团目前已经为NYMEX的产品提供了电子交易平台,这样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得双方合并显得水到渠成。
去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合并,组成了目前的CME集团。目前110亿美元的初步报价与当时并购CBOT的价格相差无几。
基于NYMEX的财务表现,这样的报价也相对合理。过去一年NYMEX的营业收入达到6.25亿美元,略高于CBOT作为上市公司的最后一年,即2006年所取得的6.21亿美元。目前NYMEX的营业利润率超过50%,和芝加哥两家交易所的水平差不多。
NYMEX的能源和金属期货合约在全球市场具有领先地位,Morningstar的分析师Michael Kon表示,如果合并成功NYMEX能够使整个集团在大宗商品期货领域独占鳌头,特别是在能源方面。而CME也可以发挥在规模和电子交易容量方面的优势。
“这是一个市场盼望已久的举动,因为期货交易所行业的前景将是由三到四家大型公司组成。”咨询公司埃森哲的交易所专家Michael Henry表示。
CME集团昨天表示,目前讨论正处在初级阶段,交易的每一个条款都可能在洽谈过程中发生变化。与双方表示在并购协议达成以前,或者谈判终止前不会给予进一步的评论。专家预期CME集团未来将进一步收购美国堪萨斯及明尼亚波利斯两大城市商品期货交易所。
从两年前开始,并购旋风横扫全球交易所行业,在这期间纽约证券交易所与泛欧交易所,洲际交易所纽约期货交易所,芝加哥两家交易所都实现合并,本月初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还决定收购美国证券交易所。

2008年1月28日星期一

瑞典政府将批准纳斯达克收购OMX

迪拜证交所日前宣布,该公司参股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计划目前已获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批准。这一计划的批准对迪拜交易所意义非凡,也给迪拜证交所今后在美国"大展拳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该计划顺利通过后,市场反响巨大。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本次计划对各方都十分有利,不管是北欧证券交易所运营商OMX、纳斯达克,还是迪拜证交所。
此次达成的协议对纳斯达克而言是个很大的战略性创举,既获得了现金流和实力雄厚的盟友,同时还消除了竞购OMX的损耗。

双方联姻路漫漫
去年8月,新成立不久的迪拜证券交易所宣布,打算以39.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总部位于斯德哥尔摩的北欧证券交易所运营商OMX公司,这也对此前早已宣布收购OMX的纳斯达克交出了一份"挑战书"。
经过双方协商,迪拜证交所和纳斯达克达成协议:OMX将由迪拜证交所收购,与此同时,迪拜证交所收购结束后,必须将OMX再转售给纳斯达克。作为回报,迪拜证交所获准购入19.99%的纳斯达克股票,并可从纳斯达克手中购得28%的伦敦证券交易所股票。此外,纳斯达克也将成为迪拜证交所旗下"迪拜国际金融交易所"的战略股东。与此同时,这项协议也将允许纳斯达克推进其并购OMX的计划。在这笔交易完成之后,纳斯达克或将更名为纳斯达克OMX集团
纳斯达克称,一旦协议的成交条件得到满足,迪拜证交所将把其所持有的OMX全部股份出售给纳斯达克,以换取纳斯达克的股份及现金。而作为其与迪拜证交所交易的一部分,该公司将撤

回其对OMX的收购要约,并支持迪拜证交所以每股265瑞典克朗收购OMX的现金收购要约。
"家长"放行
去年3月,基于美国国内的强大政治压力,阿联酋迪拜世界港口公司被迫将已取得的美国六大港口的经营业务出售。之后,华盛顿最终通过一项法规:外国国家控股公司对美投资,除正常的30天审核期外,还须通过45天的美国政府官员调查期。
此前,由于担心本次收购行动将会威胁到美国证券业,美国政府一直没有给予批复。反对本次收购的美国参议院查尔斯·舒莫曾表示,如果迪拜做成了这笔买卖,就会成为纽约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这样会带来"不得不面对的严重问题"。
该交易完成后,中东资金将首度控股美国证交所,迪拜很有可能成为纳斯达克证交所-这个目前美国最大的电子交易平台的相对控股股东。纳斯达克公布的资料显示,现在纳斯达克的控股股东是位于西雅图的horizon asset Management,持有约17%的股份。

Technorati 标签: ,,

2008年1月25日星期五

全球交易所抢滩中国,中国公司海外上市需谨慎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国企业的高速成长让世界资本市场眼红不已。现在他们终于可以亲临这块热土来分享这一成果了。

2007年12月初,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正式成立。该代表处将由纳斯达克中国区首席代表徐光勋领导,作为纳斯达克在中国的总部。这也宣告了纳斯达克近10年来在国内的业务运转结束了“半公开状态”,正式由“地下”转为“地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境外交易所吸引中国企业上市的竞争不断加剧,希望新开设的北京代表处对纳斯达克在华业务提供便利。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纳斯达克的主要竞争对手——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纽交所)也宣布北京代表处正式开业。

海外交易所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背景和动机呢?随着它们的主动靠近,中国公司该如何应对?

中国公司抢夺战

7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境外证券交易所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开始施行。这为越来越多的境外证券交易所招徕中国优质企业打开了便利之门。根据去年年底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承诺,当时中美双方同意在中国设立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代表处。近日,中国证监会在正式场合公开承认接受了这两家交易所的申请,它们成为前两家获得许可的境外机构。

“今年以来,已有19家中国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而且还有更多的公司准备来上市,年内超过20多家没有问题。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公司数量会成为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非美国公司之首。”徐光勋称。

据《IT时代周刊》了解,目前中国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数量一共为52家,总市值为570亿美元。纳斯达克以吸引创新型和高科技型中小公司而闻名。不过,其上市成本较国内市场高出许多。深圳中小企业板的平均发行成本为400万~450万元,而纳斯达克则是深圳的3~4倍,这让很多中国公司望而却步。不过,徐光勋对此不以为然,他说:“尽管在美国上市费用相对较高,但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受到更多的关注,并能吸引更多愿意购买这些公司股票的风险投资者。”

在纳斯达克积极进驻中国的同时,纽交所也在中国极力抢夺着潜在客户。同济堂、先声药业、橡果国际、侨兴移动、赛维LDK、英利绿色能源等14家企业都在今年年内登陆纽交所。史玉柱的巨人网络则成为最近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公司,这被看作是对网络股的首选纳斯达克的一个不小的冲击。目前,在纽交所上市的内地上市企业已达38家,总市值为1.1万亿美元。纽交所集团总裁兼联席首席运营官凯瑟琳·金尼认为,到纽交所上市的好处在于,上市公司可以接近世界上最大的资本池,可以参与到最高质量的市场中,近距离接近上市地的散户投资者,“我们希望为中国公司提供一个本土市场之外的优秀全球上市平台。”

鉴于阿里巴巴上市成功,港交所也正在密谋游说更多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港交所行政总裁周文耀表示,今年将多加推广,以吸引更多网络企业赴港上市,其中以内地公司为主,但也会考虑向现已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的网络公司招手。此外,韩国、日本、新加坡、英国、德国等地的国际证券交易巨头也都在争相推动中国企业在自己的市场上市。

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企业在海外上市后成长非常快,市值超过1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越来越多。在欧美国家的企业平均成长率只有10%的时候,中国的企业却有高达30%的增长率。凯鹏华盈创投基金执行合伙人周志雄表示:“企业越成长,市场交易越活跃,那么证券公司的收入也大大提高。因此各大证券公司非常希望自己的交易板上有更多成长性的公司在里面。”

证交所的生存之道

各大海外交易所在中国展开的激烈争夺,归根结底是出于对利润的追求,但更现实的意义则是扩大交易规模的需要。

徐光勋称,“我们来拉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并不是想从它们身上挣钱。”他介绍说,中国公司以美国存托凭证方式在纳斯达克全球特选市场上市,年费为2.1万至3万美元;如果是在主板上市,年费为9.5万美元,相对于纳斯达克今年预计约5亿美元的业绩来说,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我们主要通过吸引更多的上市公司,来从做市商(又称股票主承销商)那里获取更大的利润,这部分收入占到了纳斯达克年收入的60%。”徐光勋解释说。所谓做市商制度,是指由一些独立的股票交易商,为投资者承担某一只股票的买进和卖出。这些做市商由全美证券商协会(NASD)的会员担任,包括美林、高盛、所罗门兄弟等世界顶尖级的投资银行。目前,每一只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股票,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做市商为其股票报价,一些规模较大、交易较为活跃的股票的做市商往往能达到40~45家。

不过,随着全球交易的开展,在全球几十家不同的交易所中分别买卖不同的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投资成本过高,正引起投资人不满。同时,来自交易所外的巨大竞争压力:交易服务提供者、另类交易体系和数据服务商不断以更低的成本威胁着交易所的交易业务。交易商也要求交易所调低收费。这些因素使得很多交易所的交易量停滞不前。

此外,交易所也正由传统的会员制形式转向公司制并自我上市,这也使交易所面临盈利压力。但同时,由于公司制具有开放性的股权结构,收购者只要获得足够多的股份,就可以控制目标交易所。这也导致了交易所间合并的加剧。

交易所的并购成为一项比较合理的选择,它在短期内可以减掉昂贵的交易系统的维护费用,同时在交易量、流动性及发现价格能力方面都能有所提高。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与泛欧交易所合并而成的,合并后的新交易所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交易平台,连接欧美六大金融市场,其市值高达290亿美元,给伦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等造成了强大压力。2007年第四季度伊始,纳斯达克也吞并了波士顿股票交易所和费城股票交易所。此前,它还借迪拜证券交易所之手控制了北欧股票交易所运营商OMX。

海外上市须谨慎

面对纷至沓来的海外交易所,很多国内的优质企业开始变得无所适从。

证券从业人士指出,国内企业在思考如何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时,将面临3种选择:一是在国内和国外交易所之间的选择。目前,国内股市正在步入中期调整的末期,未来股市走势仍是大好,在上海或深圳上市,也许比到海外上市更有利;二是在所有的海外交易所之间进行选择;三是在一个交易所不同的板块之间进行选择,纽约证券交易所和泛欧证券交易所合并以后,内部就包含了4个板块。

北润集团北融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总监钮秉义认为,要在海外上市,首先,企业应对所要上市的证券交易所有必要了解,特别是对入市的板块要有清醒的认识,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板块;其次,企业要与券商进行紧密沟通,选择好的保荐人和投资银行;最后,企业要完善自身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管理方式和人才队伍。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还停留在对海外交易所的初始印象上。某位已经登陆纽交所的中小型企业CEO在谈起公司上市前的情况时说:“对于大部分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去选择美国上市的话,可能习惯性会选择纳斯达克。”实际上,纽交所并不缺乏中小企业。同样的误解也存在于纳斯达克。纳斯达克已经并不仅仅是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天堂。从统计结果看,它仅有30%的上市公司属于科技类公司,其他均来自不同行业。它也不只是针对中小企业,许多符合纽交所上市标准的大公司也选择了纳斯达克,如著名的微软、英特尔、苹果电脑和Sun公司等。

据了解,企业国内上市的成本在400万元以上,还要经过中国证监会的严格审批,且企业上市前一年的年利润为3000万元,由于具有本土化优势,一些大型企业选择了国内上市,但更多优秀企业因为门槛过高不得其门而入。与此相反,国外的中小企业板市场的进入门槛要低得多,在英国的AIM市场上市企业只需有一名保荐人,公司连续3年盈利就可以上市,成本相对低得多。然而,到国外上市企业也有风险,如由于国外市场对国内企业的认识不足,导致估值偏低。目前,随着深圳创业板的面世在即,国内上市的门槛马上也会降下来,这令不少有志于国内上市的公司选择了等待。

选择到哪家交易所上市的主动权最终还在企业手中。原华友世纪总裁王少剑表示,企业上市只是企业在发展当中的一个选择,并不是企业成功的标志。企业只有认清这一点,在完善团队和制度建设后,实施上市规划才有意义。

2008年1月23日星期三

香港交易所拟引进碳交易

香港交易所(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昨日表示,希望今年与一家海外交易所合作,创建一个碳信用或其他碳排放相关产品的交易平台

除香港交易所以外,还有不少亚洲交易所有意进军这一日渐成熟的市场。总部位于孟买的印度多种商品交易所(Multi Commodity Exchange of India)以及新西兰证交所(New Zealand Stock Exchange)都宣布了类似的计划。

目前多数碳排放相关交易都发生在欧洲,这些交易根据欧盟(EU)的碳排放交易方案(ETS)进行,另有少数交易则是通过《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规定的清洁开发机制(CDM)来进行的。

然而,各家交易所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欧盟的ETS市场上,在交易所达成的碳交易不到交易总量的1/3,其余要么是通过经纪商在场外交易,要么是通过双边协议进行。

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周文耀(Paulo Chow)昨日还宣布了一项计划,将在年内引进黄金类产品交易。

2008年1月21日星期一

东京交易所开设北京代表处

       据日本共同社消息,东京证券交易所日前宣布,为了吸引中国企业到其市场上市,东京证交所已于18日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办事处将于下月正式开业。

据东京证券交易所介绍,2月下旬,东京证券交易所总裁齐藤惇将访问中国,并为北京办事处的正式开业揭幕。

东京证券交易所表示,虽然在吸引中国企业前来上市方面东京证交所比欧洲和美国起步晚,但该交易所将以办事处的开设为契机大举反攻。这是其在海外设立的第四个办事处。

    据介绍,纽约证券交易所已于去年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而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北京办事处也在布朗首相访华期间揭幕。

     国内迄今为止已有数家公司在东京交易所上市,包括新华财经传媒,以及一家受红杉资本投资的电视媒体公司。

 

2008年1月18日星期五

伦敦交易所(LSE GROUP)北京代表处开业

       继纽交所(NYSE EURONEXT)、纳斯达克(NASDAQ)之后,第三家世界知名的交易所伦敦交易所今天宣布在北京正式设立代表处。其北京代表处的“女掌门人”姜楠表示,希望伦交所成为中国政府机构、监管部门以及市场参与者的桥梁,并巩固伦交所成为中国企业海外融资的首选市场地位。

记者了解到,目前伦敦交易所上市的中国企业的数量多于任何其他主要的国际证券交易所。伦敦交易所已经吸引了68家中国企业到伦敦上市,这些企业涉及约20个不同行业,其中6家在伦交所主板上市,包括国航、中石化等;此外还有62家企业在高成长市场(AIM)上市。据悉世界有70多个国家的700多家公司在伦交所挂牌上市,截至2007年底,在伦交所上市交易的英国公司和国际公司市值已达到4.23万亿英磅。

      伦敦证交所北京代表处开业之际,也正值英国首相布朗访问中国,布朗专门出席了伦敦证交所北京代表处的开业仪式。

     此前证监会发布了《境外证券交易所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意图对海外交易所在中国的活动进行监管。此法规于2007年7月1日生效,半年以来已经有三家外国交易所设立了代表处。加上2003年底在北京设立代表处的港交所,已经有四家证交所在我国设立了代表处。这四家证交所所吸引走的企业合计起来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足以看出国内证交所在和国外证交所的竞争中所处的劣势地位。虽然证监会在上述办法中对外国证交所代表处的活动做了很多限制,但是这个依然挡不住外国证交所在中国拟上市企业中的受欢迎程度,国内证交所要想提高竞争力,狠练内功才是关键。

2008年1月17日星期四

中国大陆即将推出创业版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日表示,争取在2008年上半年推出创业板。看来,创业板的推出只是在上市标准问题上还没定论。

“目前全国大约有1000多家企业在排队等待上创业板”,北极光创投基金副总裁姜皓天表示。

在日前主办的“2008中国创投新军与项目融资高峰年会”上,来自创投、风投等各方机构都透露出了对创业板的浓厚兴趣。

众多企业翘首以待

“尽管创业板的上市条件还没有最终确定,但我们已经在做上市的各项准备了。”沪上某化工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了解,尽管目前国家还未出台创业板的具体上市标准,但现在市场上却流传了根据中小板上市条件“模拟”的一套创业板的上市条件。

目前,深市中小板的上市条件之一是:企业连续3年盈利,3年总盈利达3亿元,或净现金流量5000万元。而市场模拟的创业板的上市条件,除了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以外,净利润等财务指标都会适当降低,要求连续两年盈利,且最近两年净利润之和超过2000万元

此外,创业板已明确提出“两高”、“五新”的标准,即具有高科技、高成长、新经济、新服务、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农业特征的创业企业将成为创业板重点发展的对象。

市场普遍认为,相对于主板市场,创业板将为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一个上市融资的良好平台。创业板市场的属性,决定了比较适合那些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但前景看好,具有较高成长性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型企业。

创投风投精心布局

创业板的即将开设也让一些创业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看到了商机,刺激他们重点投资拟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

“我们已经与多家企业有过实质性接触,对这些企业进行详细的评估,一旦结果出来,我们就会确定投资目标。”IBM中国投资基金负责人表示,他们最近在主抓一批创业板项目。

而一些主要从事美元基金的投资公司,在创业板预期推出之际,已开始暗中筹备人民币基金投资。

“由于资本项下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美元基金投资国内企业存在很大的退出障碍。如果国内推出了创业板,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创投、风险投资的退出问题。”德同中国投资基金主管田立新称。

据了解,在目前的上市规则中,一家企业要上市,必须要3年盈利,上市之后至少锁定1年,前后大致4年。而创业板则不同,只要3年经营记录最后一两年盈利符合上市要求即可。创业板推出后,“退出的通道增多,时间上也更加灵活”。

据悉,国内著名创投公司——深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已开始大量投资拟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而去年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中,40%的上市公司有风险投资和PE的参与。这些国内外的创投和PE因为投资的企业上市,相继获得丰厚的回报。

       创业板的推出可以更好地解决近年来困扰风投的退出问题。由于在国内风险投资圈内比较活跃的都是外国风险投资公司,他们一般都是以美元进行投资的,而且都是采取的离岸控股的结构,方便以后在海外证券市场上市,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国内由于缺乏创业板机制,以及法律政策方面的缺陷,导致外商投资公司难以在国内上市,使国内资本市场缺乏竞争力。此次创业版的推出以及后续的关于外资设立人民币基金以及允许外资投资公司在国内上市的规定,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国内资本市场的活力,保证国内证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2008年1月13日星期日

马来西亚交易所否认和纽约交易所达成合作关系


马来西亚交易所表示尚未和任何战略合作者达成任何合作关系,一旦有定论将马上公布。
综合外电1月14日报道,马来西亚交易所(Bursa Malaysia Bhd.)14日表示,它尚未与任何潜在的战略合作者达成联合定论。
马来西亚交易所是回应TheEdge的一份报道。该报道援引匿名人士的话


称,马来西亚交易所开始和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NYSE Euronext)谈判可能的合作事宜。
该报道称,纽交所提出在马来西亚交易所拥有10%的股份。报道没有提到交易价格。
马来西亚交易所在一份文件中表示,假如达成了任何合作协议,马来西亚交易所会马上发布声明。
它还表示正在不断寻求开拓各种业务机会,为其创造价值增加利益,它还将评估与任何潜在战略合作者的任何潜在机会。
马来西亚交易所表示,目前,它和纽约泛欧交易所的技术子公司Atos Euronext Market SolutionsLimited (AEMS )正在进行业务项目推出马来西亚交易所的新交易平台。该合作关系从2003年开始,当时马来西亚交易所同意和AEMS公司建立一个新的交易平台。


下面是马来西亚交易所网站上对此事予以澄清的原文:


14 Jan 2008
STATEMENT BY BURSA MALAYSIA ON DISCUSSIONS WITH NYSE EURONEXT


Bursa Malaysia wishes to clarify that it is continuously seeking to explore and initiate viabl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which will benefit and create value for the Company. In line with this, Bursa Malaysia will continue to evaluate any potential opportunities with potential strategic partners.


However, as of today, the Company has not concluded any tie-up (including possible acquisition of a stake in Bursa Malaysia) with any potential strategic partner. Bursa Malaysia will promptly make the necessary statement upon conclusion of a tie-up, if any.


Currently, Bursa Malaysia has an on-going business project to launch Bursa Malaysia's new trading platform with Atos Euronext Market Solutions Limited (AEMS), NYSE Euronext's technology subsidiary. This relationship started in 2003 when Bursa Malaysia agreed to establish a new trading platform with AEMS.


2008年1月12日星期六

对纽约泛欧交易所总裁的专访


  2007年12月11日,纽约泛欧交易所北京代表处成立仪式在钓鱼台国宾馆内的芳菲苑举行。这一天恰好是邓肯-尼德奥尔正式担任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首席执行官的第10天。
  在成立仪式现场,《环球财经》记者见到了邓肯-尼德奥尔( Duncan Niederauer )。即将迎来自己49岁生日的邓肯-尼德奥尔,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一些。“我上任后的第一站就是出访中国,这说明中国对我们非常重要。中国正在迅速崛起,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也正在迅速增加。甚至我的小女儿也在追赶潮流,学习汉语。”邓肯-尼德奥尔表示。

  增强对新兴市场的吸引

  如同美国大多数金融机构的高管一样,邓肯-尼德奥尔的职业生涯也开始于高盛集团,在高盛集团22年的历练,让他在证券和金融衍生品交易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07年4月,邓肯-尼德奥尔加盟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担任集团总裁兼联席首席运营官。
  谈到自己加盟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的初衷,邓肯-尼德奥尔告诉《环球财经》记者:“当时纽交所与泛欧交易所刚刚合并,他们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员。我本人在高盛集团和群岛交易所工作过,对快速发展的交易所服务比较熟悉。而且加盟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和我的职业发展规划是一致的。”事实证明,邓肯-尼德奥尔的选择是正确的。加盟纽约泛欧交易所7个月之后,邓肯·尼德奥尔对该集团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而此时他的前任离开了华尔街11号,跳槽去了美林证券。邓肯·尼德奥尔得到了董事会的信任,顺利成为这家拥有215年历史交易所的新掌门。
  问及上任后的打算,邓肯-尼德奥尔说他将按照既定的方针,延续公司目前的经营策略。
  而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就是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增强对新兴市场和中小企业吸引力的重要一环。经第二次中美战略对话协商,纽约泛欧交易所北京代表处得以批准成立。
  为了表示重视,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等中外高官均出席了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北京代表处的成立仪式。
  邓肯-尼德奥尔认为吴仪副总理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女士,这也正是中国魅力的一部分。他认为,中国高速发展的市场以及诸多充满活力的企业,正在强烈吸引着纽约泛欧交易所。

  吸引高成长的中小企业

  “2007年已经有多家来自中国的企业在纽交所上市,12月中旬一家来自中国河南的房地产公司(鑫苑置业,由美国蓝山资本投资)也将登陆纽交所。”邓肯-尼德奥尔说,“纽约泛欧交易所北京代表处成立之后,我们将加强对中国企业的营销推广力度,我们将会对中国企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据邓肯-尼德奥尔介绍,目前已经有48家来自大中华地区的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其中36家公司来自中国大陆。
  邓肯·尼德奥尔强调,纽交所是全球上市要求最为严格的交易所,在纽交所上市的企业,大企业居多,因此纽交所可能给中小企业一种高不可攀的印象,但2006年纽交所收购了美国群岛交易所,并且将其命名为阿卡(Arca)市场,以吸引高成长的中小企业上市。
  “在阿卡上市的要求也非常严格。”邓肯-尼德奥尔说,“不过阿卡市场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只要符合要求,在此上市的中小企业可以无缝过渡到纽交所主板去上市,而且不需要任何转板费用。另外,纽交所和泛欧交易所合并之后,泛欧交易所有中小板,中国的企业也可以选择去那里上市。”

  纽交所人事地震
  邓肯-尼德奥尔表示,如今,全球各大交易所对优质上市资源的争夺已经白热化,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愿意为中国企业提供贴身服务,和其他投行一起,帮助中国企业规范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告诉企业采取何种方式上市,才能卖个好价钱。
  邓肯-尼德奥尔笑称,大多数企业领导人都会选择穿西装参加本企业的上市仪式,而巨人网络CEO史玉柱则是穿着一身白色运动服在纽交所敲响了上市钟,这也算是他们尊重企业领导人的意愿,为企业提供的一种个性化服务。
  事实上,执掌这个全球最大的交易所,邓肯-尼德奥尔也面临着不少的压力,由于前CEO约翰-赛恩赴美林证券担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之后,带走了集团的一些高层管理人员,引发了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的人事地震,接下来邓肯·尼德奥尔将面临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在国际交易所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他仅仅延续公司既有的经营策略,还是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这些都值得期待。
  希望到中国A股上市

  《环球财经》:你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平衡去海外上市还是在国内上市?
  邓肯-尼德奥尔: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纽约泛欧交易所一直致力于使全球资本的流动更高效。纽约泛欧交易所通过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可以在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公司可以选择本土上市,也可以选择在纽约泛欧交易所上市,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上市机会。
  《环球财经》: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更看重哪一类上市资源?
  邓肯-尼德奥尔:纽约泛欧交易所希望和中国的各个行业、企业都建立密切的联系,希望和中国的监管机构、中国的公司建立伙伴关系,实现多赢。
  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新兴企业,纽交所的上市标准还是比较高的,中小企业到纽交所来上市会有一定难度。但我们正在加强对中小公司的吸引力,纽交所有阿卡市场,泛欧交易所也有适合小市值公司上市的场所。我们相信当某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考虑在全球上市,那么纽交所对它来说就是最好的选择。
  《环球财经》:据说上海股市要开设国际板,你如何看待海外公司到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市?
  邓肯-尼德奥尔:目前外国公司还不允许在中国股市上市,我们正在和中国政府就相关事宜进行洽谈,可能会涉及到中国一些法律、法规的修改,我们希望海外公司到中国上市的过程能够更简单、更容易。未来,纽约泛欧交易所希望能够到中国A股上市,也希望在纽交所或泛欧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能够同时在中国股市挂牌进行交易。在这些方面,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希望能够成为首开先河的公司。
  《环球财经》:纽约泛欧交易所是否已经和中国国内的交易所开展了合作?
  邓肯-尼德奥尔:我们现在和中国证券交易所的合作很有限,上海交易所的工作人员曾经去纽交所进行培训,其他的合作都还仅限于签署了一些谅解备忘录,我们希望将来和中国的证券交易所开展更多的合作。
  我们会继续坚持以前的战略,加强和中国交易所以及中国企业的合作。我当CEO的第一站就是访问中国,这说明中国对我们很重要。
  《环球财经》:如何看待全球交易所之间的并购?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是否有新的并购计划?
  邓肯-尼德奥尔:目前全球交易所整合的速度非常快,时机合适的时候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会开展和其他交易所的谈判,但现在谈这个问题还为时尚早。
  《环球财经》:你如何看待中国正在逐步开放的证券市场?
  邓肯-尼德奥尔: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能够在北京开设代表处,说明中国的证券市场的确开放了,一些人可能会对此存在担忧,但我们会用行动来证明这样做对中国来说也是有利的。
  我们已经向中国的监管层提出来要参与中国证券市场的改革,当然我们并非是要把我们的想法强加给中国,而是会将我们认为好的想法,拿出来和中国的监管机构进行讨论。我们是一家有着215年的全球性交易所,我们希望中国的企业能够把他们的品牌放置在我们的品牌之上,共同谋求发展。

2008年1月10日星期四

台湾拟将证券交易所上市

台湾将整合岛内证券期货市场,成立交易所控股公司,该公司最终将上市,并允许外资入股。
  台湾行政院会昨日通过证券暨期货周边单位整合方案和证券交易法修正草案,规划成立台湾交易所控股公司,因应世界各国主要交易所之发展朝向采行控股公司模式或交易所控股模式,以整合岛内证券期货市场之趋势,提升国际竞争力。
  据《中国时报》报道,金管会证券期货局长吴当杰在院会记者会表示,世界各主要交易所,例如德国、意大利、香港、新加坡等,为因应全球化发展,多朝向采行控股公司模式或交易所控股模式,整合其国内证券期货市场,随后再对他国交易所以并购或签订协议方式跨国整合或策略联盟。
  他指出,这项方案必须立法院通过证交法修正草案才能进行,如果本会期顺利完成修法,预计明年内可望推动成立台湾交易所控股公司:即将现有的”柜买中心“转投资设立“柜台买卖公司”之后,将“证交所、期交所、集保公司和柜台买卖中心”等四个财团法人,以股份转换的方式成为子公司。第一阶段完成后,第二阶段将整合四家子公司的业务,并且研议推动控股公司在2011年上市和成立监理中心,让台湾的证券市场和国际接轨。
邀上市公司老板座谈
  另一方面,面对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磁吸效应,台商纷纷寻求在大陆或是香港挂牌。台湾证交所为了巩固上市公司留在台湾挂牌交易,并且争取更多厂商上市,从昨日起到12月27日举办13场座谈会,邀请上市公司老板参加座谈。
  台湾企业生产据点外移,海外转投资增加,企业海内外筹资管道更加多元化,再加上海外交易所的竞争,使得最近几年来,台湾资本市场相较于邻近市场表现逊色,不管是申请上市家数,或是资本市场募资总额,都遇到了很大的发展瓶颈。
  在昨日举行的首场座谈会上,国泰金、中华电、英业达等44家各行业重要负责人与证交所董事长吴荣义面对面沟通。
  据中时电子报的报道,这次的座谈,其实也是台湾民进党政府为渐次逼近的大选作出的争取选票动作之一。政府希望能借此留住上市公司负责人的心。
  这次证交所大阵仗与上市公司负责人恳谈,是证交所成立来来第一次,也是吴荣义担任证交所董事长任内的首要任务之一。

纽约交易所收购美国交易所


纽约证券交易所(下称纽交所)的母公司、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NYSE Euronext)目前正在就收购美国证券交易所(下称美交所)进行谈判。《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两个证交所合并的消息可能1月内就会宣布,交易的价值可能在3.5亿美元左右。
  美交所由于业务一直不能突破,在纽交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的夹击下难于生存,最近一直在寻找买主,包括加拿大和德国的证券交易所,与Nymex Holdings Market、Deutsche Borse和TSX Group都曾有接触。但同样位于纽约曼哈顿下城,与美交所只有数街之隔的纽交所在最近几个星期后来居上,成为最有意愿和最有实力的买主。
《华尔街日报》引述消息人士的话说,双方合并的方案已接近成熟,最快本月就会正式宣布。交易的达成仍面临一些障碍,首先就是价格问题,美交所正努力从纽交所那里得到一个好价钱。
有分析人士认为,交易的最终成交价格将高出目前美交所3.2亿美元的市值,可能将在3.5亿美元左右。相对纽交所其他可能的收购目标,如纽约商品交易所(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的母公司NYMEX Holdings, Inc. (纽约交易所代码:NMX),这一价钱并不算高。NYMEX目前的市值约为110亿美元。
在纽交所兼并成功后,该证交所所占的市场份额、尤其在期货买卖权交易方面的份额可望更大。纽约的证券交易所也将由三个变成两个。近年来,纽约证交所和纳斯达克都在展开期货买卖权业务方面的竞争。纳斯达克2007年11月已同意出资6.52亿美元购买费城股票交易所,使得该交易所在期货买卖权交易方面的份额占15%。
这笔交易也将成为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新任CEO尼德奥尔(Niederauer)上任后的第一笔收购交易。尼德奥尔曾在高盛集团工作了22年,于2007年2月加入纽约-泛欧证券交易集团。其前任赛恩在任期间,纽交所成功收购了电子交易公司(Archipelago Holdings Inc.)和泛欧交易所(Euronext NV)。